安徽省常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经常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30℃,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同时,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下,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水稻最敏感的抽穗扬花期为害最重,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一、高温热害的防御技术
1、适期播种,避开炎热高温。要将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有效地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的高温伏旱天气。同时也是优质化栽培的核心技术。以此为依据,再根据茬口、品种的类型和生育期安排播种期。即将原来的4月上旬播种推迟到4月25日至5月5日播种,秧龄30~35天。对于江淮丘陵易旱地区推迟播种后要从灌溉用水等管理措施上予以配套,统筹调度;亦可采取将播种期再往前提,即3月底至4月初播种,保温育秧,7月20日前齐穗,以避开高温热害和夹秋旱,稳产保收。对于双季早稻要适时早播早栽,采取薄膜覆盖保温旱育壮秧,使早稻在6月底至7月初抽穗,在高温到来之前渡过乳熟前期,7月下旬高温到来时已黄熟收割。
2、选用耐热性强的品种(组合),合理布局。根据2003年中稻遇严重高温热害和2006年局部遇害的大田表现和近年品种筛选研究,不同的品种(组合)之间虽都表现高温热害,但受灾程度还是有明显差异的,表现粳型品种和带有粳型亲缘关系的中籼组合和母本为特优、协优系列及父本为559组合,花期耐高温能力较差,结实率较低,因此生产中必须合理筛选应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早稻亦可选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同早熟高产品种合理搭配,利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以减少对灌浆结实的伤害,利用早熟高产品种避开高温季节,以取得大面积平衡增产。P2O5K2O
3、科学施肥和水管,增强稻株抗高温能力。随着稻田供肥水平和水浆管理方式的不同,水稻个体的长相和群体结构亦不同,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据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在遇高温热害的条件下每亩施7.5公斤无机氮素肥料,水稻结实率比施3.75公斤的下降30%左右。这种差异是由于稻株供氮过多,使碳水化合物过度消耗,导致抗高温能力下降。据我省近年的研究表明,肥料运筹不同水稻抗高温热害能力不同,以施用N:P2O5:K2O为1:1.5:2的结实率最高,以1:0.375:0.5的结实率最低。即高温热害年份施用N:P2O5:K2O 比例为1:1.13~2.27:1~3能明显提高水稻抗高温热能力。因此,调整水稻后期追肥,提高施肥比例中P2O5:K2O是有效的抗热害措施。2003年安徽中稻分蘖至孕穗期长期多雨寡照,受高温热害同期抽穗结实率下降幅度大的多是施氮水平高,稻株嫩绿,田间郁蔽严重的田块。2007年在7月25日前亦多是雨季,情况与2003年相似。
4、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轻损失。当水稻处于抽穗扬花等高温敏感时期,如遇35℃以上高温天气有可能形成热害时,可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结实率,减轻损失。一是田间灌深水以降低穗层温度。据上海市气象局试验,当穗周围气温为32.7℃,相对湿度为71%时,灌8厘米水层后,穗部周围气温降为31.2℃,相对湿度增至83%。有条件的可采用日灌夜排,或实行长流水灌溉,亦可降温增湿。二是根外喷施磷钾肥。如3%的过磷酸钙或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与0.13%浓度NaB4O7·10H2O混合液,能极显著改善水稻授精能力,增强稻株对高温的抗性,有减轻高温伤害的效果。
二、高温热害灾后的补救技术
1、加强受灾田块的后期管理。对普遍受灾但未绝收的田块要切实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通过有效的田间管理可显著地减少秕粒,增加粒重而获得较好的收成。一是坚持浅水湿润灌溉。防止夹秋旱使灾害进一步加剧,因为高温热害常与干旱交织在一起。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以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不仅能提高产量也可保证米质。二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的药剂防治。三是对孕穗期受热害的轻灾田块,还应在破口期前后补追一次粒肥。可亩施尿素2-3公斤,也可根外喷施磷钾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四是适期收割,精打细收。
2、蓄养再生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受灾程度,因地制宜蓄养再生稻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技术措施。蓄养再生稻应掌握是绝收田块。即通过田间调查,结实率在10%以下,预计产量不足100公斤的。通过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促进再生芽萌发,继而抽穗灌浆结实,一般亦能获得200-250公斤的产量。我省蓄养再生稻应把握的时限为:江淮地区8月15日前,沿江江南地区8月20日前,割去前茬空秕的穗头。及时追施促芽肥,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 (来自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