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麦套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淮地区麦套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中的产量目标、品种选用、种子质量、田块选择、播种、前茬收获、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江淮地区的中稻生产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 种子质量标准
NY/T5117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 产量目标
有效穗18〜20万穗/667m2,每穗实粒数140粒左右,千粒重26g左右,理论单产650kg/667m2。比当地传统生产习惯灌溉水用量减少15〜20%,肥料、农药使用量减少10〜15%。
4 品种选用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江淮地区作一季稻种植的全生育期135天左右、分蘖力强、穗粒并重、抗倒伏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
5 田块选择
选用地势平坦,耕作层深厚,排灌方便的麦田。
6 播种
6.1 种子处理
晒种后,用4.2%浸丰2ml或25%咪鲜胺2ml兑水5kg~10kg,浸4kg~5kg稻种,浸种催芽达到50%露白时,拌河泥,再用干细土揉成颗粒。
6.2 播种量
常规稻用种5〜6kg/667m2,基本苗播量控制在10万〜12万株/667m2;杂交稻用种2.0〜2.5kg/667m2,基本苗控制在8万〜10万株/667m2。
6.3 播种方法
人工撒播。定畦定量,先稀后补,即先播70%的种子,再用30%的种子补缺补稀。杂交稻种子,可采用掺入炒熟稻种的方法均匀撒播,播后及时用绳子拉动麦株,使稻种全部落地。地头边幅相应增加10%播种量。
6.4 播种时间
水稻套播时间应在5月15〜20日,保持稻麦共生期10〜15天。
7 前茬收获
小麦机械化收割,留茬高度15〜20cm,麦秸秆粉碎均匀抛撒于地表或埋入沟底还田。
8 肥水管理
8.1 肥料运筹
中等肥力田块每667m2总施纯氮量12kg~14kg,五氧化二磷5kg~6kg,氧化钾11kg~13kg。基蘖肥与穗肥比例7∶3。
8.1.1 苗肥
麦收后第一次灌水时,每667m2施碳酸氢铵40〜45kg、过磷酸钙30〜40kg、氯化钾12kg,或N:P:K含量为15:15:15的复合肥25〜30kg。
8.1.2 分蘖肥
在6月20日左右开始施肥,每667m2施尿素7〜8kg。
8.1.3 穗肥
以促花肥为主,保花肥占穗肥总量的20%以下或不施。促花肥和保花肥在叶龄余数3.0〜3.5叶及1.0〜1.5叶时进行,即7月底8月初,每667m2施尿素8〜10kg、过磷酸钙10〜20kg、氯化钾5kg、硅肥5kg;8月10〜15日看苗施保花肥。
8.2 水浆管理
8.2.1 苗期
水稻播种后当天下午灌齐苗水,待麦田土壤浸透后迅速排水,确保第二天麦田不积水。小麦收获后第二天灌水,建立水层。
8.2.2 分蘖期
分蘖期浅水勤灌,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60〜80%。水稻高峰苗每667m2控制在30万〜35万,提前适度搁田,分数次由轻到重使用。
8.2.3 抽穗期
拔节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70〜80%,抽穗开花期保持有水层。
8.2.4 灌浆期
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乳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70%。
9 病虫草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组合),进行种子消毒,加强苗期病虫防治;切忌过肥、过苗、倒伏或贪青;严禁串灌和长期深灌;注意保护天敌,消灭田边杂草;加强病虫测报,实行适期用药,总体防治。重点抓住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两个关键时期,用药防治,严格按照NY/T5117执行。
9.2 病虫防治
分蘖期(6月下旬末~7月上旬):当稻飞虱百丛1000头,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100头,白叶枯病始见中心病株时,及时防治,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A。
孕穗期~灌浆期:当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60头、稻飞虱百丛虫量1500头、纹枯病病丛率30%时,二化螟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及时防治,稻曲病在破口前5~7天进行预防;重发年份一周后再补治一次。防治措施见附录A。
9.3 除草
6月中旬,田间保持5cm水层,防除稻田杂草。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A。
10 收获
水稻籽粒黄熟80%以上,齐穗后31〜39天,稻谷含水量在20%左右时机械收获,及时晾晒或烘干,达标准水份时贮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附录A:江淮地区麦套稻病虫草防治技术
关键时期
|
关键病虫
|
防治指标
|
关键技术
|
苗期(播种前至6月中旬)
|
恶苗病、立枯病、稻蓟马、稻干尖线虫病、稻水象甲等
|
预防措施
|
1.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前晒种1天,用4.2%浸丰2ml或25%咪鲜胺2ml加水5kg ~10kg,浸4kg~5kg稻种。
2.苗期预防:秧苗4~5叶期,每 667m2用90%杀虫单WP60g加75%三环唑WP50g 兑水30 kg均匀喷雾。
3.化学除草: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发田块,选用2.5%稻杰40〜80ml/亩,若千金子发生较重再加10%千金乳油30〜50ml/亩;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选用50%二氯喹啉酸30〜50克/亩加10%千金乳油30〜50ml/亩;对于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可选用20%二甲四氯水剂200ml/亩。残留杂草则以人工拔除。
|
分蘖期
(6月下旬末~7月上旬)
|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白叶枯病
|
百丛1000头
百丛幼虫100头
始见中心病株
|
1.每667m2用8000(iu)Bt 粉剂WP200g加 25%噻嗪酮(扑虱灵)WP100g,兑水 40 kg 均匀喷雾。
2.白叶枯病始见中心病株田同时加 20%噻菌酮SC120g均匀喷雾。
|
孕穗期~灌浆期
|
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稻飞虱
纹枯病
稻曲病
|
百丛幼虫60头
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1500头/百丛
病丛率30%
|
1.水稻破口前10d~15d,每667m2用25%吡蚜酮WP20g加20%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 或 40%丙溴磷EC100ml加10%井冈·蜡芽菌(稻曲令)SC 150 m l%兑水40 kg 均匀喷雾;
2.稻曲病重发年份,第 1 次防治 7 d 后每 667m2 再用10%井冈·蜡芽菌(稻曲令)SC 150 m l%兑水40kg补治1次。
3.感稻瘟病品种应结合稻曲病二次防治(水稻破口前5~7天)同时用6%春雷霉素WP 50 克实施预防。
4.8月中旬查治稻飞虱,每667m2用25%吡蚜酮WP30克兑水40kg水稻中下部均匀喷雾。
|
注:机动喷雾器667 m2用水量视水稻群体大小掌握在14 kg ~28kg。
附件文件(可点右链另存为下载):
《江淮地区麦套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